搜索   

首页» 大学文化»

华北电力大学办学特色

发布时间:05-30-2007 12:00:00     浏览

 

 

 

● 特色之一:“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

 

● 特色二:以能源发展为导向的“大电力”学科专业体系

 

● 特色之三:以重实践、强能力为目标的“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立。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传统的高度浓缩和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集中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理念、治学态度和育人氛围,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平的标尺,更是大学发展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源泉。华北电力大学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历经风雨沧桑,几代华电人始终做到理想不改、信念不变、追求不止,坚持致力于学校的发展壮大,逐步凝练出了“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这种精神凝聚了学校的优良传统,体现了华电人的道德精神,也蕴涵了华电人的价值追求,为学校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一、曲折中前进,困境中崛起,历史铸就华电精神

 

华北电力大学50 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创业史。在困难和曲折面前,几代华电人不退缩、不放弃,以坚韧不拨的意志和大无畏的气概,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始终能够在曲折中前进,在困境中崛起。

 

1958 年开始建校之后学校遇到了三年困难时期,校舍、师资、设备、资金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广大教职工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秉承服务祖国电力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边教学、边劳动、自己动手、创建校园”,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渐步入了正轨。

 

1969 年“文革”初期,学校奉命“战备疏散”,当年 10 月南迁至河北邯郸,近千名师生分散在岳城水库及邯郸、码头、峰峰三个电厂。当时,教学已基本停止,学校陷入了困境,经过学校领导职工的不懈努力,1970 年学校转迁至河北省保定市,使办学条件有了显著改善。然而,两次搬迁使学校资产大量流失,教学设施严重破损,学校发展遭受重创。但历经磨难的师生员工不灰心、不气馁,自力更生,团结一心,快速完成了教学楼、食堂、宿舍等校园基本设施的整治与修缮,恢复了迁校后正常教学工作,并于当年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入学,使难以为继的学校从“文革”灾难中得以再生。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广大师生员工凭借着一种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信念,队伍不散,人心不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着学校的发展。

 

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1978 年 2 月,学校步入全国重点院校行列,同年,在北京原校址创办了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并成为“文革”以后首批培养研究生的院校。华电人紧紧抓住有利发展机遇,奋力拼搏,使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一举成为电力院校的排头兵。

 

1995 年 9 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华北电力学院(含北京研究生部)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大学的组建使学校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形成了北京、保定异地多校园办学的格局,使我们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学校领导班子和全校师生继续发扬团结奋进、爱校敬业的优良传统,整合两地资源,发挥合力效应,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独具特色的“两地办学、实质性一体化”的管理运行机制,构建起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历史特点的、灵活高效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使学校得到进一步的快速发展壮大。

 

建设一所高水平大学始终是华电人的奋斗目标和美好愿望。自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国家实施“211 工程”计划起,在原电力工业部的领导下,华北电力大学开始了“211 工程”建设的进程。“九五”期间主管部门投入 4 亿多元资金,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了学校学科建设水平。然而,华北电力大学当时未能正式列入国家“211 工程”高校的行列,属于主管部门投入,教育部备案建设的院校。“十五”期间学校决定依托大学董事会的支持,继续实施校内“211 工程”项目建设。十年建设,矢志不渝。2005 年 9 月,国家正式批准我校跻身于国家“211 工程”院校的行列,实现了全体华电人的又一个梦想。

 

长期以来,学校作为国家电力行业举办的一所部委属院校,历经了水电部、能源部、电力部、国家电力公司管理。在 2000 年全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华北电力大学继续由原国家电力公司举办并管理,成为当时教育体改中的一个特例。然而,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进程,到 2003 年,学校再次面临管理体制改革与归属的问题,面对两地办学的困难和学校办学整体实力相对薄弱等不利因素,华北电力大学的领导班子和师生员工齐心协力,积极争取,最终实现了划归教育部管理的方案,同时组建了由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集团组成校董会与教育部共建华北电力大学。由此,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学管理体制问题,为学校的腾飞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的世纪,新的形势,华电人继续追寻办一所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理想。面对历史形成的两地办学格局,学校认真面对,科学规划,发挥两地优势,明确布局定位,坚持在办好一所大学的前提下,整合校内资源。经教育部批准,于 2005 年9 月,学校校本部由河北保定变更为设在北京,保定部分按校区管理,加速了实现宏伟办学目标的进程。

 

风雨五十载,精神永不灭。华电人是不幸的,前进的道路上诸多艰难曲折;华电人是幸运的,一次又一次地跨越困境,渡过难关,实现事业的发展,铸就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归根结底,是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同时,在长期实践中铸就了华电精神,并不断发扬光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华电人不断前进。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办一所负责任大学,实践演绎华电精神

 

进入新世纪,“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这样一所大学”的问题摆在了华电人面前。华北电力大学科学判断形势,认真把握机遇,描绘发展蓝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出了一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兴校之路,用一个又一个的事例演绎着现时代的华电精神。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十五”以来,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在做好各项改革和建设的基础上保持办学规模的适度增长。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 19507 人、研究生 4082 人。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从 2000 年的 10423 人增加到现在的 24728 人,专任教师数从 935 人增加到 1519 人。

 

学校根据我国能源电力发展需要,加快了相关学科的发展速度,并适时调整和设置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十五”期间,学校在原有以火电为主的学科群基础上,构建和完善了能够支撑国家能源电力和谐发展需要的新的电力学科群,新增了环境、核能、水利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能等学科专业。同时,学校还加大了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本科专业的建设力度,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协调发展并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看作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学校建立了“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和培养未来人才”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冲击学科前沿、建设高水平学科高地的重量级精英人才,建成了数支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的师资队伍,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十五”期间,学校采取分期分批、周边扩展的方式,四次征地,校园面积扩展了 587.4 亩,总建筑面积增加 39 万平方米。学校图书总量增加近 60 万册,科研经费增加 5 倍多,固定资产增加 3 倍多,并在校园占地、总建筑面积、在校生人数基本上翻一番以及教职员工的待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学校财务状况始终保持了良好的运行状态,资产负债率一直维持在 10%以下。

 

2.以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为核心理念,坚持把内涵发展放在首位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是华北电力大学自觉遵守的办学理念。“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就是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是学校作为独立法人的高等教育机构做出的庄重承诺。这既是华电人秉承的一种价值标准,更是学校自身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和动力。

 

“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就是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模范遵守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承担起办学的政治责任;在办学过程中,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承担起办学的质量责任。近几年来,学校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加大教学建设、实验室建设、社会实践、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学校整体上求得和谐发展。近三年,学校投入了 7929.4 万元加强各类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使本科生的实验开出率达到 100%。学校强化“重实践,强能力”人才培养特色,斥以巨资建立了电子电工实验教学中心、电厂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和工程实践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华北电力大学依然把培养精英人才作为己任,把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作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把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作为学校应尽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突出教育主题,创新教育思想,开展教学改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凸现特色教育的改革发展之路。先后构建了“合格+拓展”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1+2+N”课程体系、以“四模块”为框架实践教学体系及“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贫困大学生一直是华北电力大学关心和牵挂的群体,为了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学校出台了多项资助措施,逐步完善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奖、贷、助、补、减”并举,绿色通道和社会资助为补充的资助体系,国家助学贷款

 

成功率为99.7%。学校还通过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寒假前为特困生发放回家路费,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等方式,让贫困生在关爱中快乐健康成才。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构建就业体系、完善就业机制、加强就业指导、拓展就业渠道。近年来,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6%以上,学校为毕业生构筑择业安全“防火墙”的工作和“四个结合”加大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肯定。学校毕业生因“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博得电力企业和社会其他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学校的良好社会声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报考,每年第一志愿录取率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