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工作动态»

【六秩五载】六十五载薪火传 奋楫扬帆赴新程

发布时间:11-01-2023 10:30:00     浏览

10月28日,华北电力大学举办了建校65周年高质量发展校友研讨会和校友院士专家论坛。

65年来,华北电力大学始终同中国电力事业同频共振,主动承担起为国家能源电力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的责任与使命;始终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使命,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同向而行,绘制了行业特色高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华电样本”。

党建引领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旗帜事关根本,目标引领方向。从诞生、发展、壮大,到如今迈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世界一流行业特色大学,一部华电的办学史,也是一部党建引领、扎根中国大地的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对电力需求日益旺盛,但当时支撑电力事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和科研力量却极度匮乏。在党的关怀下,服务于新中国电力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华电的前身——北京电力学院于1958年应运而生。

从1959-1978年,学校几经辗转,华电人始终在曲折和逆境中守初心、担使命,为国家能源电力领域填空白、求突破。1978年,华北电力学院与祖国一起迎来发展的春天,被列为全国88所重点高校之一,为后来的大学发展和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5年,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各项事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实现了规模拓展和质量提升,掀开了华电发展历史新的一页。

进入新世纪,学校发展进入快车道,学校党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党的全面领导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坚决扛起新时代高水平大学改革发展的责任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进一步发挥学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017年,学校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内涵式发展。学校先后出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系列文件;创新思路,探索研究“先锋指数”院系级党组织党建工作质量评价体系,激活基层党建“红色基因”;深入推进“一融双高”建设,切实凝聚其党建与事业融合发展的强大力量。2018年以来,学校先后有2个院系、5个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2个教师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名研究生党员获评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

学校党委书记周坚说,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肩负起民族复兴使命任务,关键要推进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要通过党的建设引领高校发展方向始终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相统一, 使学校的目标任务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保证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 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服务国家战略,践行华电担当

“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行业发展、服务社会需要”已成为华电一路走来的鲜明标识和亮丽名片。华电人把个人成长、学校发展和国家需要有机融合在了一起,谱写了一曲“砥砺前行 勇担使命”的时代进行曲。

杨奇逊院士团队研发出我国首台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刘吉臻院士团队为火力发电装上“智慧大脑”,杨勇平教授团队研发国际上首个适用于多温区与含硫含砷等复杂烟气的新型平板式高效SCR脱硝催化剂与成套生产技术……一代又一代的华电人创造了载入中国电力建设史册的数个“第一”。

作为电力创新的领航者,学校实施“国字头”战略,孕育了一批国家级科研成果。从大型火电机组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到煤炭的清洁燃烧,以及特高压工程关键技术,都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以学校仿真系统支持的“固定基航天飞行训练模拟器”,应用于“神四”“神五”“神六”,为国家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世纪以来,学校承担各类国家重大科研课题43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430余项。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能源电力革命开启了电力工业的新时代,学校紧随时代发展脉搏,积极顺应能源清洁低碳发展的新态势新走向,准确识变、勇于求变,着力构建适应新时代能源电力工业需求的高质量办学体系,在中国内地高校率先发布“双碳”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学科专业拓新、人才培养提质、科技创新登攀、开放合作升级、高端师资汇聚、零碳校园建设“六大行动”,努力承担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使命。

学校主动发挥地跨京冀两地办学的独特作用,全方位构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建立健全与北京市、河北省等地方政府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学校与昌平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融入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和昌平区“两谷一园”建设;与保定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30·60”新时代能源电力创新发展大会,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新平台。

学校积极服务乡村振兴,以“四个强化”做好定点帮扶,精准对接帮扶地区河南省确山县,积极探索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和新模式。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郑茂盛副教授,针对性设计制造乡村坑塘水循环净化设备,为确山县朗陵街道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规划,有效解决农村水体污染问题,让臭水沟变身“景观河”。

校长杨勇平说,学校将进一步强化使命和担当,积极响应国家能源转型的要求,聚焦新能源、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储能与氢能等研究方向,全力打造清洁低碳能源领域创新策源地,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不断提质增效。

聚焦铸魂育人,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首要职责。建校65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批怀揣理想、奔赴祖国大江南北的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和杰出人物。正是他们踏过万千沟壑,穿越疾风骤雨,在各自的岗位创造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奇迹,成就了华电的精彩,也成为了华电人的骄傲。

2020年起,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2020级博士研究生黄玉晶作为学生主研人,有幸参与到科技冬奥重点课题中。为了在崇礼的高寒环境下,把可靠性从4个9提升到5个9,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奋战了700多个日夜。每当项目遭遇瓶颈,导师刘念老师就告诉他们:“我们现在做的是服务国家的大事,难是难,但难才有价值!”最终,他们突破了信息-物理-社会协同的电网运行可靠性评估,成功实现冬奥赛区99.999%的高可靠供电,为冬奥会的顺利召开,贡献了华电科研人的智慧和力量。

华电学子圆满完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任务,在重大活动的实践大课堂中学知识、长本领、立志气。

近年来,学校坚持“五育并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化专业结构,建设全国首个氢能专业和首批储能专业,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入选首批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单位、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高校等。华电学子在“挑战杯”“互联网+”及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134项,省部级奖项426项。学生就业率稳居前列、深造率逐步提升,“投身科技前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更多优秀毕业生的青春选择。

建校以来,先后有30余万华电学子怀揣理想,奔赴祖国大江南北。从雪域高原到沿海特区,从长白山脉到岛礁渔港,不论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光伏电站还是祖国最遥远的南海三沙变电所,都有华电人执着坚守、默默奉献的身影,他们为国家电力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电力的快速发展进步做出“华电贡献”,践行“华电担当”,成就“凡有电力处即有华电人”的佳话。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困境中诞生、曲折中前进、奋斗中崛起、发展中辉煌的光荣岁月,铭刻了华电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光辉历史,为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初审:朱慧花

复审:董艺双

审核:卜叶蕾

责任编辑:郭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