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理论学习»

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词解(21-30)

发布时间:12-12-2005 12:00:00     浏览

(21)现代产权制度

产权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出现的经济范畴。国内外学者对产权从不同角度有多种定义和解释。一般认为,产权主要指财产权或财产权利,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权利。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财产本身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现代意义上的财产,既包括土地、房屋、设备及存款、现金等不动产和动产,也包括股票、债券等证券资产,还包括由专利、商标、名誉、商业秘密等构成的无形资产。因此,现代意义上的产权,是指自然人、法人对各类财产的所有权及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包括物权(对物的所有权及相关权利)、债权(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权利)、股权(对股份、股票等财产的所有权及相关权利)和知识产权及其他无形财产权等。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的一系列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而现代产权制度则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其主要特征:一是归属清晰,各类财产所有权的具体所有者为法律法规所清晰界定;二是权责明确,产权具体实现过程中各相关主体权利到位,责任落实;三是保护严格,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完备,各种经济类型、各种形式的产权一律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四是流转顺畅,各类产权可以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自由流动,以实现产权的最大收益。

(2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资、利润和税收及财政收入的基础,是国际公认的最能综合反映经济现代化、反映经济实力和富裕程度的指标,是目前国际通行的经济发展的核心衡量指标,也是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最核心、最基础的指标。人均GDP=GDP/户籍人口。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00年我国人均GDP6600元,到2010年翻一番就是13200元。

(2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利用外汇汇率折算的对能源使用效率进行比较的基本指标,是一国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设备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形成的能耗水平与经济产出的比例关系。通俗地说,即能源消耗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它可从投入和产出的宏观比较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经济效率,具有宏观参考价值。2001年世界主要国家单位GDP能耗比较结果表明:我国1亿美元GDP消耗能源约11万—12万吨标准煤,能耗强度约为日本的6。58倍,德国的4。49倍,美国的3。65倍,巴西的2。35倍,印度的1。24倍。从宏观上看,我国能源经济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国一贯重视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据统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92年的26638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89404亿元,而万元GDP能耗却由1990年的5。32吨标准煤降到2000年的2。77吨标准煤(1990年价格水平)。

(24)自主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现代经济中最为关键的利润来源。在21世纪,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将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冲突的焦点。由于知识产权资产具有全球流动性、产业渗透性和价值倍增性,因此,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将如何应用、保护知识产权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加以研究。我国所称的自主知识产权是指中国的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经过其主导的研究开发或设计创作活动而形成的、依法拥有的独立自主实现某种技术知识资产的所有权,其中包括从其他中国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那里购得的知识产权。中国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是指其原始资本构成中外资不占主导地位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主导的研究开发或设计创作”包括独立自主的研究开发或设计创作,也包括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己方的创造性劳动占主要地位的研究开发或设计创作。知识产权包括发明专利新科技产品外观设计、有关科技成果方面的专有技术,如计算机芯片(含数据库、多媒体及网络产品)、集成电路芯片布图设计、动植物新品种、中药保护品种等。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中,知识产权或以资本形式出现的知识,将成为一个生产要素。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开发核心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自主解决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建设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并改造和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

(25)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主要包括这样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三是统筹城乡建设用地,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26)农业标准化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或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的文件。农业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通过制订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较快地得到推广应用。它让农业的科技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浓缩在一张“放心卡”和“明白图”中,变成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的东西,农民们按图操作,就可以收到预期的结果。有了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关键的生产环节就有了保障,再辅以完善的种苗供应、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网络,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就有了保证,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就有了基础,效益也就有了保证。

(27)农村双层经营体制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我国农村现行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由农民创建,并得到中央肯定的农村基本的生产经营制度。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将农村经济组织分为两个层次 一层为集体经济组织的统一经营,另一层为家庭分散经营,两层之间通过承包的方式联系起来。它在保留集体经济的某些统一经营职能的同时,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即将集体的土地和各项生产任务承包给农户经营,使承包农户成为拥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基层经营单位。集体统一经营是集体经济组织中的一个经营层次,其主要内容是 管理集体资产,协调利益关系,组织生产服务和集体资源开发,壮大经济实力,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困难。家庭承包经营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享有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在承包期内,享有相对独立的土地使用权,能够自主经营,依照合同规定享受相应的权利和履行法律规定的负担义务。

(28)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自2005年3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对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做出了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承包土地的农业用途,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不得损害利害关系人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规范有序。依法形成的流转关系应当受到保护;承包方依法取得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符合有关法律和国家政策规定的方式流转;承包方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入股方式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部分或者全部流转的,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双方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不变;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方之间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互换,双方对互换土地原享有的承包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也相应互换,当事人可以要求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登记手续;承包方采取转让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经发包方同意后,当事人可以要求及时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注销或重发手续;承包方之间可以自愿将承包土地入股发展农业合作生产,但股份合作解散时入股土地应当退回原承包农户;通过转让、互换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经依法登记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后,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符合法律和国家政策规定的方式流转;承包方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应当与受让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书面流转合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一式四份,流转双方各执一份,发包方和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各备案一份;承包方将土地交由他人代耕不超过一年的,可以不签订书面合同;发包方对承包方提出的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要求,应当及时办理备案,并报告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承包方转让承包土地,发包方同意转让的,应当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报告,并配合办理有关变更手续;发包方不同意转让的,应当于七日内向承包方书面说明理由。

(29)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在农村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建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续“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

(30)两免一补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开始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两免一补”即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课本费和杂费、补助贫困寄宿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两免一补”是国家为切实减轻农村群众负担,保证每个农村贫困家庭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而建立的助学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