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热点新闻» 孟二冬先进事迹»

北大教授孟二冬:书里书外皆是情

发布时间:09-18-2006 12:00:00     浏览

今年元旦,山东青岛一名当年曾听过孟二冬授课的学生,通过媒体报道得知老师患病的消息,寄来了一封没有署名的贺卡,贺卡中写道:“老师,我上大学时最爱听的就是您的课,讲得太优美了!”作为一名长期浸润在中国古代文学海洋里的学者,孟二冬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透过他在课堂上那铿锵有力、字字珠玑的讲解,在美妙神奇的唐诗意境中,一拨又一拨学生领略了文学的无限快乐。
  这位不留姓名的学生知道,老师是个好人,如果写了地址,他一定会回寄贺卡的。但老师病得这么重,怎么忍心劳他提笔费力呢?是啊,往常逢年过节,孟二冬会亲笔给很多亲朋好友、同事同学写贺卡。但今年不同,元旦前后他还在北大临床肿瘤医院做化疗,实在体力不支啊。尽管这样,他还是硬撑着给3个邻居家的孩子写了今年仅有的3封贺卡。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1月12日上午,北京下起了2006年的第一场雪。这一天,恰好是孟二冬的49岁生日。他的博士生刘占召很细心,特意为老师在病房里筹办了一个小范围的生日聚会。小刘说,这场雪下得多好啊,是否预示着今年将会一洗老师经受的那么多磨难、给老师带来好运气?
  在生日聚会上,老师情绪特别好,还跟大家一起唱起了生日快乐歌。兴之所至,他引用《淮南子·原道训》的一句话说:“年五十,而知四十九非。”此时此刻,回首往昔,他大脑里闪现的不是自己取得了哪些成就,而是自己还有什么不足!
  望着窗外的雪景,孟二冬触景生情。他想起了《诗经》中的一句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想起了2004年3月,他离开北大去新疆支教时的情形。这是多么贴切的描写啊!那时,京城正是早春时节,北大燕园杨柳依依,他高兴地踏上了去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的行程;而今天,北国风光,万里雪飘,京城银装素裹。就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他却身染沉,几度与死神擦肩而过。
  孟二冬的感人事迹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去年12月10日,教育部党组作出决定,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孟二冬同志学习。今年1月16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苏立清来到北大临床肿瘤学院,向正在接受治疗的孟二冬教授颁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证书及奖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孟二冬对韩愈颇有研究,他的专著《韩孟派诗传》在中唐诗歌研究领域很有影响。
  孟二冬身为教师,对韩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内涵,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他认为,传道,不仅是要传授为学之道,更要传授为人之道;而最佳的传道方式,莫过于言传身教!
  无论是他亲自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还是中文系的本科生;无论是他在北大开公共选修课的学生,还是他在日本东京大学作访问学者时教过的日本学生;无论是他十几年前在烟台大学支教时的学生,还是前年他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时的学生,几乎所有他教过的学生,都有相近的感受:“做老师的学生,是最幸福的事!”
  北大中文系的同学们记得:老师在课堂上神采飞扬、谈笑风生,他讲课时嗓音洪亮,哪怕是教室的门紧闭着,也可以在楼道里听到他抑扬顿挫的讲课声。他生动的讲述,让每一位学生都融入知识的海洋。
  在北大中文系,上孟二冬的课也是最累的。因为,每一次课孟二冬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学生们生怕会落下些什么,在课堂上贪婪地记录着。在《唐代应试诗研究》这门课结课的时候,孟二冬对学生们说:“辛苦大家做笔记了。”2003级硕士生赵乐感叹说:“我们只是记笔记,老师则是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为我们找到这些资料,工作量多大啊!”
  还有一些看似平常和细微的小事:他在做开颅手术的前几天,还坚持到系里参加学生迎新会;他对自己负责的学生论文,都认真地作出批语和建议;学生想家的时候,他就请他们到家里吃饭;过年的时候,他给同学们做红烧肉;他住院治疗,学生们去看他,他的第一句话却是“真对不住你们,你们一开学我就病倒了”。
  身教胜于言传,孟二冬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学生。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杜甫《偶题》
  20世纪80年代初,孟二冬毕业于安徽宿州师专。他在那里读完了专科,后来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他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时同宿舍的同学、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方铭对记者说:“这些完全得力于孟二冬的勤学。”
  最能体现孟二冬的治学精神和态度的,是那部具有重大史学文献价值的专著《〈登科记考〉补正》。《登科记考》是清代学者徐松所著的关于古代科举方面的名作。1994年,孟二冬查找了大量资料,发现此书内容存在大量缺误。于是,他开始对这一著作进行研究和整理。孟二冬花了7年时间,终于完成了100多万字的著作。2004年,《〈登科记考〉补正》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并得到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写这部著作时,孟二冬翻遍了能够收集到的所有相关古籍。他付出了大量心血,得到了3万元稿费。他将稿费全部换成了《〈登科记考〉补正》,送给自己的老师和学生。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程郁缀告诉记者,为了完成这部专著,孟二冬几乎每天与北大图书馆馆员一起上下班,他和古籍阅览室的工作人员成了朝夕相处的老朋友。“每天早上,他都是阅览室的第一个读者,有时候门还没开,他就端着水杯站在门口等我们上班。”图书管理员李雄飞说。
  “千万不要以为他坐冷板凳很苦,他乐在其中。”孟二冬的同事杜晓勤教授对记者说,“他把做学问作为生活的追求,不是为‘稻粱谋’。”有很长一段时间,几乎看不到孟二冬发表什么文章,而实际上,他在做自己想做的学问。
  孟二冬本人在《〈登科记考〉补正》后记中写道:“在北大图书馆读书,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的事情,虽不能偃仰啸歌,心亦陶然。杜甫尝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能遗惠于学界一二,足慰此心。”
  在北大,孟二冬并不是一个孤例。十几年前,季羡林先生为了编写《糖史》,就曾数年如一日地“泡”在北大图书馆古籍善本室里。孟二冬这种坐冷板凳、做真学问的治学精神,正是对北大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004年3月1日,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欢迎支教老师的大会上,主持人让大家猜测台上几名老师都是教什么的。师生们指着身高1.78米的孟二冬说,“这个是教体育的。”所有认识孟二冬的人都知道,在北大中文系,孟二冬是出了名的“阳光教授”:一是他上课嗓音洪亮,学生们在走廊外即可闻其声;二是他爱运动,只要不上课,他总是喜欢穿运动鞋。
  所有认识孟二冬的人都不敢相信,他会同时患上气管癌和食道癌。一年半中,他先后经受了胸部、颈部和开颅3次大手术。更让人们想不到的是,尽管经历了如此巨大的磨难,但孟二冬却表现得那么坚强、乐观。在住院期间,他每天坚持练习书法,经常写的八个大字是“尺璧非宝,寸阴是竞”。他用《千字文》中的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珍惜时间、爱惜生命,要在有限的时光中做更多事情、发出耀眼光芒的坚定信念。
  在住院间隙,孟二冬仍给研究生上课。去年5月,已进行了两次手术的他还报名参加了北大全校运动会的跳高和跳远两个项目。“他热爱生活,在生病前后并无两样。”北大中文系党委书记蒋朗朗说,“疾病使他的身体消瘦了,但他的精神没有任何变化。”去年夏天,他还报名参加了中文系工会组织的汽车驾驶培训班。一个月后,他拿到了驾驶执照。“老师说,想以后买车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他带的第一个博士生李晶对记者说。
  1月16日下午,博士生刘占召陪着老师在医院花房散步。窗外天气阴沉,小刘吟出白居易的一句诗:“晚来天欲雪,”老师马上接下一句:“能饮一杯无?”师生相视,会心而笑。老师还开玩笑说:“白居易只能饮一杯酒,而李白却能饮三百杯!”
  从陶渊明到李白,古代酒文双风流者代不乏人。孟二冬曾经笺注过陶渊明的诗文集子,也写过关于李白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可谓深悟这些诗坛大家的文章性情。病前的孟二冬酒量极豪,在北大中文系少有人能出其右。喝酒、读书、做学问,在他身上也有着和谐的统一,他就是这样生活在诗意而丰腴的世界里。
  孟二冬一家三口,给熟识的人留下的感觉总是很温暖、很和睦。孟二冬生病之后,在首都师范大学读大四、并且已经报考了研究生的女儿几乎每天都要回到几十里外的西二旗家中陪爸爸。
  2005年12月24日,孟二冬和妻子一起送给女儿一张贺卡。看着爸爸用隽秀的钢笔字写成的“行成于思,业精于勤,然后心想事成。爸爸嘱”,一年多来从未在爸爸面前掉过一滴泪的女儿不禁眼眶一热。她说,自己从爸爸身上学到的东西很多很多,现在感触最深的就是他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
  是啊,孟二冬就是这样顽强地与疾病抗争、乐观地渴望生命!今年1月2日,在3名博士生代表他启程前往新疆看望石河子大学师生的前夕,他用录像的方式捎去了深情的问候。
  刘禹锡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们相信,当心灵像阳光一样灿烂的时候,春天就会如约而至。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