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思政教育» 师德建设»

德育应该渗透到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发布时间:06-03-2005 12:00:00     浏览

史宁中

学科教育是学校的日常中心工作,无论是教学时间、教学空间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所占比例都在80%以上,是一个比重非常大的工作。如果我们把道德教育作为塑造人的教育活动来理解的话,那么在学校教育中80%的时间不去利用是非常可惜的。我们看到,几乎所有成名的人在回忆他的成长时,想到的导师很多都是他在学科学习中的教师。就是说学科方面的教师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道德教育应该渗透到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渗透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一、教师应遵守的理念

道德教育应当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是自然流露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其实我们的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已经进行了这种教育,但是那还是一种无意识状态。那么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教育发展成为有意识的教育?这是需要我们来研究和探索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着一种理念。我想,应当培养学生向上的精神,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社会的责任感。

首先是向上的精神。无论是教什么学科的教师,都一定要培养学生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使他能够热爱生活,能够朝气蓬勃地生活,能够感悟到生活的乐趣。向上的精神对于一个人甚至对于一个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是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兴趣是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学习的兴趣包括好奇心,也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我们提倡终身教育,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习的兴趣,那么终身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学习的兴趣中还要有良好的思考的习惯。

三是创造的激情。这在我国教育中是最薄弱的。我们的学生没有自信,我们的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我们的学生不善于思考问题,我们的学生不善于欣赏自己和他人的工作成果。没有创造的激情是我国教育最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在我们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有人请我讲怎样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我认为这是学生必须在他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感悟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引导、启发,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具有创造性。

四是社会的责任感。我觉得这是大学道德教育的核。我们的学生对自己没有责任感,对父母缺乏责任感,对社会缺乏责任感,这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基于这四点,在大学教育中,对教师的最重要的要求就在于“身教重于言教”,用教师的人格力量教育学生。

二、教师应具备的精神

教师的人格力量包括两个方面:敬业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两条就构成了整个教育的人文的精神。

教师应当敬业。敬业精神的基础是兴趣。教师是在整个教育中感受人生的价值。顾明远先生和许多同志都讲到了这一点,让我们的教师不是被动的选择教师职业而是主动的选择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人生的乐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但事实并非如此。两年前我们东北师大承担了教育部的一个项目,对全国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如果有机会让你重新选择职业,你还会不会选择教师?”有1/3的中小学教师选择了“不选择”。选择“不选择”的教师中农村和偏远山区的非常多,而上海等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教师选择这个选项的则很少。这正反映出了一个大问题:中国教育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我们不管谈多少师德教育,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使我们的教师愿意当教师。我认为这是师德教育的核。我们的教师不愿意当教师,那么师德教育就成了一种压力,这将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非常坏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创造一个很好的环境,让人们心甘情愿的当教师,让教师感到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在燃烧自己的时候感到无限的乐趣,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是非常重要的。

敬业精神中也应该有一个理念。我给长春和深圳的中小学校长们都作过报告,在报告中我提到一个问题:在中小学校长的头脑中,在你们的思想深处,你是想要培养学生还是要管学生?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如果校长的头脑中都在考虑如何管学生、如何管教师的话,这个学校是不会有发展的。我在学校曾经谈到过的关于学生的培养问题。在东北师范大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而不是管学生,从这一点出发整个学校采取的措施就是不一样的。如果东北师范大学所有的学生都当过学生干部,从管的角度来说,这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老师培养了一个学生干部,对他的任用时间越长就越便于管理。但是从学生的社交能力、谈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角度来讲,是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当学生干部的。培养才是教育的根本。根据这个原则,我们提出“尊重的教育”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这里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人性。我想提一个想法,因为我不是学教育学的,我提出的这个设想与大家商榷。我想教育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行为,教育是生存的需要,不是社会的需要。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得到好的教育,每一个孩子天生的就想受到教育。那么,现在为什么学生不愿意接受教育了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师把孩子接受教育的兴趣给扼杀了。这种扼杀的常见方式就是“管”,教师把学生的兴趣都“管”没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把他的潜能挖掘出来,这是教育的根本。在教育中不能泛爱,但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我把它归结到敬业精神中来了。

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现在大家很少谈科学的精神,但是学校教育的核是科学的精神,学校不讲科学的精神还有可以讲科学精神的地方吗?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随时能够接受挑战,随时举一个反例驳倒它,但是,你举不出这样的例子,驳不倒它,这样的知识就是科学。爱因斯坦说,光速是绝对的,光线是可以弯曲的,宇宙是爆炸形成的,宇宙有开始也有结束。你可以随时举例却驳不倒,现在为止所有的发现还都在支持着他的观点,这就是现阶段的科学。科学是一种实事求是的、随时接受挑战的人类知识的结晶。我们进行学科教育的教师无论如何得讲他相信的东西,这就是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再就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反复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出科学的真正涵义。

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学生的认真和耐力。现在社会上、学术界有一种浮燥之风,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精神。做事没有一种认真、踏实的劲头儿,把一些事情都留于形式,这是做不好事情的。

教师要懂得自己学科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所有进行学科教学的教师都必须懂得自己学科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也是对于教师来讲最难做到的。我是学数学的,所以我对数学教育很感兴趣,尤其对中学数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我总在说,写课程标准也好,编写教学内容也好,都要问这样两个问题:中学的数学教学到底是什么?学过中学数学的人和没学过中学数学的人到底有哪些差别?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无论是学习数学的人,还是学习物理的人,还是学习化学的人,他们都必须懂得他们学科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真正的德育。这个问题在各学科中都有很多要探讨的东西,这个问题是忽视不得的,是需要得到加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