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发布时间:06-02-2005 12:00:00 浏览 次
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优质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学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因此,高度重视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高等院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不断创新民主、科学、平等、高效的大学制度文化。 制度是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制度安排反过来又培育和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建设民主、科学、平等、高效的制度文化,是当前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也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标志。大学必须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思想和行为养成中的育人功能,加强法制教育,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必须从制度上保证学校重大原则、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必须积极推进学术民主制度的建设,充分发挥学者在治学和学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必须不断完善学校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校”进程;切实加强用人上的民主制度建设,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高度重视人才为本、人才强校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创新人才工作制度。
精心培育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源于一所大学发展历程中的先进文化积淀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结合。在实践上,它是人员素质和先进制度的高度统一。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它与学校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引导学校走向,塑造学校品格的立校之本。大学的权威来自于它能以先进的文化和高尚的精神品质塑造人的心灵。学校的精神品格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种熏陶的结果会在师生的价值观、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中反映出来。学生的精神、信念是自我运动的本源,学生在大学接受精神熏陶所形成的精神动力,不仅会对他的学习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他的生活和将来从事的职业产生影响。因此,大学必须加强对精神文化的培育,要把弘扬和培育学校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要充分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要充分发挥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精神的主体作用,丰富学校精神的内涵,增强凝聚力。
努力建设以教风、学风、作风为核心的大学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科研、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是学校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教风、学风、作风是学校教师、学生和管理工作者行为的集中体现。教师的行为垂范有主导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抓教风建设,就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大力提倡“笃学敬业、教书育人”的精神,不断提高教师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教育导向、推进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师德水平。学风是学校学习风气的体现,是学校办学质量与办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学风不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还影响学校的招生、就业和社会地位,因此,学风问题关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大学必须切实加强学风建设,着力培育和营造崇尚学术、追求卓越、勤学求实、敬业创新的治学氛围。要牢固树立自尊自律和珍惜学术声誉的意识,恪守学术道德和规范,加强合作,培育学术团队。要积极支持学生参与学术探究、追求创新的活动。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对学校风气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必须在管理的每个环节上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大学教师和管理人员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愿望,关心学生的冷暖疾苦,帮助解决学生的困难,既要教育引导学生,又要帮助关心学生。大学管理人员要把“精通业务、善于组织、熟悉学生、热心服务”作为职业追求,树立严谨务实、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
{ 作者:丁虎生 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来自:光明日报 2005年3月23日 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