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大学文化»

代表建议在三个层次上提升文化软实力

发布时间:04-13-2008 12:00:00     浏览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5版2008-03-16 13:28:45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在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认为,我国应在保护、传承、发展三个层次上,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繁荣的成果。

保 护

如何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来自云南的人大代表认为,有人说文化也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但一些文化遗产是需要通过投入来抢救的。例如记忆遗产,一些歌舞的乐谱曲谱、文献资料等,随着民间老艺人的去世就会消逝,因此亟待抢救性保护。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猛烈冲击,不少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正面临着消失、被遗忘的危险,有必要通过立法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力度。”中国红十字会曲阜医院院长姜健代表对此深有同感。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法律硬支撑。来自辽宁美术界的冯大中代表认为,加强文化立法建设,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艺术创作、书画领域剽窃、伪造之风盛行,危害社会,污染文明,已成为严重影响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毒瘤”。国家应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狠刹剽窃、伪造之风。

传 承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不衰的文化积淀如何代代传承,是基层全国人大代表十分关注的话题。

来自银川的全国人大代表十分关心传统地方戏曲发扬光大的问题。一些代表提出,有着“中华戏曲鼻祖”之称的秦腔近年来一直未能解决不景气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鼓励西北地区发展、振兴传统地方戏曲艺术。

“我们这代人不把传统艺术好好传承下去,对不起祖宗和后辈。”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代表说,如果连文化艺术储备都缺失了,一个民族还有什么竞争力?要让孩子们受到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的艺术熏陶,从浮躁的“造星”“一夜成名”的气氛中走出来,就应重导向、重气韵、重滋养,让他们真正领会到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美。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箫笛厂的姚懿洲代表说:“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需要机制创新,在吸引人才、开拓市场等方面需要更多好机制、新举措,让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继续绽放绚烂光彩。”

发 展

基层人大代表认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必须大胆推进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手段的创新。

重庆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教师李小燕代表对“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忧心忡忡。她担心,西部地区在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浪潮”中,再一次因先天不足而显得欲跑不快、欲上难为。

“西部文化发展从现在开始就应特别重视,优先发展,避免像经济建设一样与东部地区拉开新的差距。”她说。

甘肃省京剧演员马少敏代表说,目前艺术院团特别是省直院团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人员工资难以保证,二是演职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院团的生存和发展。她建议,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步伐。

一些基层代表认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眼睛向下”,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

来自河南省开封县电影公司的郭建华代表说,现在群众不缺吃,不缺穿,缺的是文化娱乐。江西赣南采茶歌舞剧院院长龙红代表说,每次下乡演出,群众都自发地敲锣打鼓欢迎欢送,演出现场旁边的屋顶、车顶、大树上,到处都是看戏的群众。“此情此景,说明农民兄弟姐妹对文化生活有多么的渴望!”

“归根结底,是我们对文化事业投入不够。”山东泰安市进城务工青年培训学校校长王元成代表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地方政府把经济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忽视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基层代表们认为,改变文化落后现状,必须转变一些领导干部的传统观念,大力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要舍得花钱投入,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同时,降低文化消费门槛,让更多的群众有能力享受文化产品带来的愉悦。

(参与采写记者:徐扬、胡锦武、宋常青、刘佳婧、王娅妮、朱薇、岳德亮、王丽、李钧德、伍晓阳)新华社北京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