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理论学习»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发布时间:12-08-2009 12:00:00     浏览

来源:新华网 日期:2009年12月1日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合在一起强调“三化”的整体性,既是我们党对思想理论建设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新认识。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实践性、时代性、人民性以及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

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实践、运用于实践、发展于实践并最终由实践来检验,它的生命力、真理价值只有在指导实践中才能充分实现,而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赋予它鲜明的民族特色。列宁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地不断回答实践提出的最新课题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奥妙所在。这就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具有时代气息的马克思主义。

人民群众始终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创造性实践的主体。实践主体要达到预期目的,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不断飞跃,仅靠分散的、盲目的自发探索是困难的,而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作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伟大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毫不隐瞒自己的阶级立场,始终把服务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马克思主义只有为人民所掌握,才能变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掌握的群众越多,就越能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这就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热点难点问题,普及和推广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得到普遍认同、受到真诚信仰、拥有广泛群众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找到了两条中国特色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根本保证。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适应形势任务发展的新要求,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迫切需要我们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向前进。

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就理论创新而言,需要在认真反思现实中存在的因力量整合不够而导致低水平重复、因深入实际不够而导致成果质量不高、因渠道不畅而导致成果难以转化等问题,着眼于多出成果、出高质量成果,进一步完善理论创新机制,形成协同作战合力。当前,要着重把握四个着力点。

第一,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要深入研究隐藏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背后的机遇和挑战。在世界多极化过程中,既要看到我国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参与解决重大国际问题、地区热点问题等方面话语权、影响力日益增强,双边多边合作机会增多,又要看到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遏制、牵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既要看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便利,又要看到我国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仍占优势的压力,尤其要看到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国际产业分工链所处位置等方面的劣势;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过程中,既要看到推介中华文化、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尖锐激烈的斗争形势,以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我们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我国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提供坚强理论支持。

把握世界发展大势,需要深入研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认真研究人类面临的贫困增加、人口膨胀、高耗能高污染发展方式盛行等发展问题;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水资源短缺、能源短缺、粮食短缺等资源环境问题;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民族种族冲突、防止核扩散、经济安全特别是金融安全、网络安全、文化安全等安全问题。弄清楚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发展动态、治理对策,为完善我国发展战略,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提供正确理论指导。

把握世界发展大势,还需要深入研究别国执政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以宽阔的胸襟、谦虚的态度,深刻认识各国政党执政兴衰的规律,特别要注重研究他们在确定治国理念时如何考虑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参与国际事务中如何把握独立性与开放性、全球利益与国家利益、政府外交与民间外交的关系,在发展经济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危机管理中如何协调利益关系,在社会动员中如何加强同民众的沟通与联系,在运用媒体引导社会舆论中如何塑造国民精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加强自身建设中如何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等。通过比较借鉴进一步开阔眼界、打开思路,不断深化对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第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立论基础和根本依据。理论创新要始终坚持服从和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各方面力量凝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服从和服务于走共同富裕道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保持全社会安定有序、各得其所,促进社会和谐。

把理论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直接目的。为此,要紧紧围绕抓住并用好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这些阶段性特征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所产生的具体政策需求。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深入调查、严格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咨询,紧密跟踪政策的贯彻实施并根据实践的新发展及时进行修正和完善,以理论的新创造推动实践的新进展,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基本纲领。

第三,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社会正经历在广度、深度和难度上都空前未有的深刻变革。而这种变革的现实进程和现实形态又呈现出空前未有的复杂性,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接踵而出,各种矛盾大量涌现,呈现出新旧矛盾相互交织、长期性矛盾和阶段性矛盾相互交织、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全力聚焦这些矛盾、着力解决这些矛盾,提出别人没有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密集的理论生长点。

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通过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解决长期制约我国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善、比较定型的制度,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任务。

第四,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坚持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一般与个别相统一,是发现社会活动规律的基本途径,也是理论创新的基本原理。因此,既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这样的宏大时空和广阔视野,注重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趋势和未来走向,又要注重及时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局部的、阶段性的、最新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进一步揭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的具体规律,增强我们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的本领,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这里,重要的是要掌握理论创新的正确思想方法。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群众生动实践的革命性品格;以甘当小学生的谦虚态度和深入实际的踏实作风,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在参与火热的创造性实践中捕捉真理的气息,在感知典型经验、反思曲折探索中发现规律的痕迹;尽可能详尽地占有材料,从中提炼时代精华,提升认识水平,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具有忠于事实、忠于真理的勇气,敢于突破陈规、敢于否定已有结论,敢于说出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坚决摒弃生吞活剥、唯洋是举的洋教条,闭门造车、主观臆断的伪创新。

三、紧密结合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实际,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

针对理论武装方面存在的党员干部不爱学、不真学、不深学,理论宣传方面存在的人民群众不愿听、不解渴、听不懂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应放在努力增强实效上。

第一,引导领导干部做理论武装的表率。领导干部对科学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对全党全社会都具有很强的示范带领、辐射导向作用,应当成为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着眼于深化理论学习、提高学习质量,进一步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改进干部教育培训,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把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重要依据,组织和推动领导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卓有成效的努力,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获得坚定的理想信念,获得科学判断形势和分析解决问题的鲜明的政治立场、科学的思想方法,获得蕴含其中极为丰富而宝贵的探求治乱兴衰积累的历史经验、政治智慧、领导艺术和革命领袖们闪光的道德力量,不断增强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

第二,建设充分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着眼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坚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统领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创新,优化学科布局,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学科,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全面推进、共同发展的学科建设新路。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向大学生系统地讲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帮助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结合国际局势和时代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精心编写好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抓紧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学贯中西、理论功底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第三,改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着眼于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感召力、亲和力,创新理论思维和话语体系,从传统文化、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发掘理论语言,把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结合起来,将逻辑的力量与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以生动活泼、通俗晓畅、平易朴实的语言,对当代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解读,帮助人们化解思想困惑,廓清思想迷雾。不断拓展理论传播的渠道和空间,创新理论传播方式,既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作用,继续广泛开展各种理论宣传普及活动,积极营造学理论、用理论的良好氛围,又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影响和作用,切实掌握网络的理论话语权和主动权,不断探索运用网络等新媒体开展理论学习、理论宣传、理论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使之成为大力推广科学理论的新阵地。● 田培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