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
发布时间:09-20-2006 12:00:00 浏览 次
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我们党。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只有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来学习《江泽民文选》,更深入地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才能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科学回答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更好地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使党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我们党。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对这个重大现实问题的明确回答。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江泽民文选》(以下简称《文选》)为我们更深入地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好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最好的教材。 更深入地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文选》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来学习《文选》,就应当更深入地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特别是其中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 关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思想。“两个先锋队”的思想既总结了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又体现了执政党的特点和要求,对于巩固和增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只有在坚持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性质的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才能更好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增强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关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也是我们党具有先进性的根本标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于坚持把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思想理论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带动其他方面建设的根本性建设。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保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不断提高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关于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思想。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最重要的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民主集中制贯彻得好不好,关系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坚持民主集中制,就要发展党内民主。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 关于大力培养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的思想。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就要看我们党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领导人才。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必须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要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工作力度。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努力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 关于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思想。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三者是紧密相连和相互统一的,核心是讲政治。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严守政治纪律,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应该成为全党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经常的自觉行为。 关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加强党的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顺利推进;党的领导地位,只有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才能巩固和加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关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思想。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方针,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因此,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治党,必须健全党内生活,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严格按照党章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严肃党的纪律。各级党委要带头抓党的建设,把党要管党落到实处。 关于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的思想。腐败问题为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要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要求我们党以新的视角思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战略部署。反腐倡廉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需要与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 更好地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文选》中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来学习《文选》,才能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科学回答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更好地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使我们党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文选》中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自产生以来,总是根据实践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容。《文选》中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毛泽东建党思想、邓小平党建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它紧密结合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文选》中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千锤百炼而更加坚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文选》中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对于我们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把党建设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指明了前进方向和现实途径。 《文选》中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为我们继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党的自身建设规律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前进。学好用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通过学习《文选》,进一步加深对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继续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党的自身建设规律,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执笔:张荣臣)
《人民日报》 (2006-09-15 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