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思政课程»

2006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发布时间:03-01-2006 12:00:00     浏览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努力掌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


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一、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起来。紧密结合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进展,结合2006年秋季全国高校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宣传和使用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推动我国发展的长期实践经验,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必须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形势与政策” 教育教学的重大政治任务。
当前,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就要全面掌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引导大学生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深入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动员和激励大学生为实现“十一五”宏伟目标而奋斗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勾画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国人民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深入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政治任务。要紧紧围绕“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大部署,开展“回顾‘十五’辉煌成就,展望‘十一五’美好前景”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引导大学生为实现“十一五”宏伟目标而奋斗。
“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十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些为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要努力实现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十一五”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前一个目标是积极稳妥的,后一个目标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三、全面理解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主要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条基本特征,这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着眼长远、积极推进,又要立足国情、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地做好促进和谐的各项工作。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一是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二是要加快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要完善分配制度,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四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五是要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六是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及2006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5年,在中央宏观政策调控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态势,特别是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所突破,“十五”计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得以顺利实现。
但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同时又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影响经济安全的因素还较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2006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2006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一是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二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三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四是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五是继续推动东中西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六是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七是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八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做好2006年经济工作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继续搞好宏观调控,在总体部署中做到稳定政策、适度微调,把握大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关注民生,积极稳妥、留有余地。具体抓好以下工作: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和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坚持控制新开工项目;要加大投入和改革力度,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推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五、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继续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决策,切实加强“三农”工作,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矛盾依然突出。“三农”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持久的繁荣。只有广大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的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确立统筹城乡的发展思想,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二是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一定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扎实稳步地推进。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加以转变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时期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化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是:资源合理有序开发,物尽其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友好和谐;自然规律得以遵循,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得到鼓励,节约文化、生态文明蔚然成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贯彻执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吃椿脑颍怀鼋谀堋⒔谒⒔诘亍⒔诓模平褰嗌酆细咝Ю米试矗罅Ψ⒄寡肪谩R髡呕到峁埂⑼蹲式峁埂⒛茉唇峁购兔骋捉峁梗呀谠己捅;さ娜挝衤涫档缴⒘魍ā⒔ㄉ璧雀骰方凇R忧可肪潮;ぃ岢衷し牢鳌⒆酆现卫恚炕釉赐贩乐挝廴竞捅;ど谋湎任廴竞笾卫怼⒈咧卫肀呶廴镜淖纯觯徊扇「友侠鞯拇胧哟笪廴痉乐瘟Χ龋档臀廴疚锱欧抛芰浚患绦平氐闵こ探ㄉ瑁εぷ肪扯窕那魇啤R炕谠己突繁R馐叮炝己玫纳缁岱瘴В纬山】滴拿鞯南逊绞健?o:p>


七、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刚刚闭幕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和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为处于关键时期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为此,国务院专门制定颁发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是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五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发展创新文化。要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八、隆重纪念建党85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认真总结借鉴组织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的成功经验,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心组织纪念活动。要以纪念活动为契机,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唱响共产党好、人民解放军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主旋律,着力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丰功伟绩,着力宣传革命前辈的英勇无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着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本质。


九、巩固和扩大成果,开创两岸关系发展新局面

2005年是两岸关系发展极为重要的一年。一年来,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就新形势下的对台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了两岸关系新发展:一是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宣示了一系列对台工作的新主张、新论述,得到了两岸同胞和国际舆论的广泛赞同。二是全国人大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有力地震慑了“台独”分裂势力。三是党中央和胡锦涛同志邀请连战、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四是中央主动推出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赢得了台湾同胞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两岸关系的整体气氛有了明显改善,两岸民众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得到加深,经贸关系发展正酝酿着质变。
当前,遏制“台独”、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已经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有利于遏制“台独”、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积极因素正不断增强。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台湾当局仍顽固坚持分裂立场,“台独”势力仍在伺机而动,图谋制造新的对立、扭转两岸关系缓和的走势。岛内希望台海和平、谋求两岸关系改善的民意结构仍有不稳定和脆弱性的一面,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巩固和强化。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斗争依然严峻、复杂,和平统一仍然任重而道远。
2006年,党和政府将继续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贯彻实施《反分裂国家法》,努力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党和政府有决心、有能力继续维护两岸关系基本稳定,坚决打击台湾当局通过“宪改”实现“台湾法理独立”的图谋。继续努力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拓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匙鞯纳疃扔牍愣龋俳迪至桨丁叭ā保≈鸩浇⒒ゲ够ダ⑽袷涤行У木煤献骰啤<绦敕炊浴疤ǘ馈薄⒓岢帧熬哦彩丁薄⒅髡欧⒄沽桨豆叵档奶ㄍ甯鞯撑伞⑼盘搴透鹘缛耸抗惴航涣鳌⑸钊攵曰埃贫桨豆叵岛推轿榷ǚ⒄埂?BR>


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一、当前的国际形势


当前,国际形势处在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深入发展,大国关系深刻互动,世界力量对比继续变化,国际形势呈现出以下三个明显特点。一是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围绕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科技、资源、能源、市场、人才等重要领域展开激烈竞争,谋求在国际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二是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各国利益相互交织,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特别是各大国从维护本国根本利益出发,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务实合作和战略竞争同步推进。三是对话和合作继续发展。尽管世界上局部冲突不断,各种热点问题突出,经贸摩擦纠纷增多,但各方通过协商对话等方式谋求妥善解决问题的意愿增强,多边机制作用明显上升。总的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国际政治局势有望继续保持总体稳定。国际形势的总体态势,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呈现以下五个特点:一是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05年世界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较快增长。据有关国际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可能增长4%左右。美国经济可保持较快增长,欧元区经济继续复苏,日本经济趋于好转。亚洲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世界贸易增长较快,国际金融市场有望保持基本稳定。二是国际产业转移继续加快。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布局调整仍在进行,其生产制造和研发活动日趋国际化,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呈现向外转移的趋势。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全球生产体系不断发展,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动进一步加快。三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日益加快。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空间和海洋技术等不断取得新进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应用扩散,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正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四是国际经济合作深入。世界各国为维护和扩大自身权益,加强经济合作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共识不断增进,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努力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发展。欧盟经济一体化继续推进,美洲扩大自由贸易有所进展,非洲联合自强迈出新步伐,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各种跨区域的经贸安排不断涌现。主要经济大国及国际经济组织更加注重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对话协调。五是国际社会更加看重我国的作用和影响。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为推动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重要因素。各国普遍看好我国的发展前景,战略上对我国更加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加强对华合作的意愿不断增强,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的世界经济仍面临一些问题和隐忧。一是世界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均衡。二是石油价格继续在高位徘徊。去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不断攀升,平均涨幅40%左右。由于全球石油需求增加、主要产油国的剩余产能下降、国际原油市场过度投机和地缘政治局势不稳等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仍可能继续处于高位,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压力将继续存在。三是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结构失衡加剧,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强化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国际经贸摩擦和争端明显增多,贸易保护主义出现进一步抬头的趋势。同时,国际金融市场潜藏风险、局部地区动荡不安、恐怖活动不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出现,以及最近禽流感疫情蔓延等,都会对世界经济稳定增长产生一定影响,世界经济发展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三、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


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之一。美国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恐怖主义活动触目惊心,成为最突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美国主导的单边反恐令人沮丧,国际社会面临“越反越恐”的困境。西班牙、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埃及、黎巴嫩、孟加拉国等都遭遇严重的恐怖袭击,伊拉克的安全形势更是持续恶化。国际反恐合作形式多于实质,世界性反恐合作远未实现,国际反恐处于艰难的相持阶段。
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巴以冲突已持续半个多世纪,但和平曙光始终没能降临。美国虽然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但却深陷伊拉克泥潭无以自拔。朝鲜半岛局势波云诡谲,伊朗核问题也趋于紧张。一些独联体国家继续在美支持下挤压俄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美俄在该地区的争夺发展到新阶段。
自然灾害与人类无序活动带来威胁。2005年,美国遭遇的“卡特里娜”飓风灾害和发生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剧烈地震,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当前的世界禽流感疫情又拉响警报。世界范围内的艾滋病疫情继续蔓延,威胁着人类健康。粮食和能源短缺、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跨国犯罪、毒品走私、电脑病毒等问题,也与传统安全一样,严重威胁国际安全。
国际能源与资源安全问题凸显。世界经济复苏,各国对能源尤其是对原油需求增加,大国对能源和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使国际安全问题日显突出。国际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武器扩散与核安全问题突出,美国努力推进“防扩散安全倡议”,然而,国际防扩散进程虚多实少,国际核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美国在军控和裁军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严格约束他人,自己却加速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加紧研制钻地小型核武器,不断制造新的核军备竞赛和扩散问题。第四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取得重要进展,但实质问题还存骋恍┍涫R晾屎宋侍馊找嫱怀觯质品⒄沽钊说S恰?o:p>


四、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我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即: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也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
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人类文明成果;尊重和照顾他国的利益,与各国共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信守国际义务和承诺,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和国际事务,努力发挥建设性促进作用;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和各国平等相待,积极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必须清楚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种种原因导致的局部战争和冲突依然存在,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一些国家人民的基本生存得不到保障。人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还任重道远,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