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思政课程»

华北电力大学形势与政策课2006年下半年教育教学参考资料(下)

发布时间:05-30-2007 12:00:00     浏览

  

国际部分

一、形势与政策知识学习——20069月-10月国际重大时事

20069

15-16日,第十四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在会上当选为不结盟运动主席。110多个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以及15个观察员国、31个特约国和23个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17-18日,中非合作论坛特别高官会在北京举行。

18日,经表决,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的投票权从2.98%升至3.72%。

18日,俄罗斯联盟TMA-9号飞船发射升空。伊朗裔美国女企业家阿努谢赫•安萨里作为首位女性太空游客乘坐俄罗斯联盟TMA-9号飞船飞赴太空造访国际空间站。

19日,日本政府根据联合国安理会针对朝鲜发射导弹通过的决议,在内阁会议上批准了对朝鲜实施金融制裁的措施。日本财务省等部门当日发布告示,启动制裁措施。

19日,泰国军方对总理他信的政府发动军事政变,坦克包围了政府大楼,控制了电视台并宣布建立临时政权,称对国王效忠。正在纽约访问的他信通过电视台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20日,安倍晋三在日本自民党新一届总裁选举中毫无悬念地胜出,成为该党历史上最年轻的党首。由于日本自民党的执政地位和在国会的席位现状,安倍晋三事实上已确定成为日本战后最年轻的首相,同时也是第一位战后出生的首相。他将在本月二十六日召集的临时国会上被正式指名就位。

21日,欧盟委员会宣布,鉴于荷兰发现从美国进口的已认证的非转基因大米含有转基因成分,欧盟将加强对进口美国大米的检测。

22日,2006年世界牙科联盟(FDI)年会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成立于1900年的世界牙科联盟(FDI),是国际口腔界具有重要影响的非政府组织,目前有134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该组织会员。本届是有百年历史的FDI首次在我国举办年会。本次年会由世界牙科联盟主办,中华口腔医学会、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承办,深圳市人民政府等部门单位联合支持。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境外代表4000多名;35个国家和地区的316家企业参加了年会附设的展览。

30日,两架俄罗斯轰炸机一度逼近美国领空,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派遣加拿大和美国战机拦截,近距离监察后,俄机才调头飞离,最终未有进入美加领空。

200610

8日-9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中国。胡锦涛、温家宝、吴邦国先后会见了安倍晋三。胡锦涛会见安倍晋三时指出,发展中日关系要坚持《中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政治文件(《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的原则,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为实现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首先,要加强政治互信。第二,要深化互利合作。第三,要扩大人员交往。第四,要加强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共同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中日友好和互利合作的新格局。

9日,朝鲜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朝中社报道说,这次核试验是“百分之百”依靠自己的技术进行的。报道称,这次核试验是“安全、成功的”,核试验过程中没有发生像核辐射泄漏这样的危险。

13日, 第61届联合国大会召开全体会议,联合国192个成员国的代表以鼓掌的方式通过决议,正式任命现年62岁的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

13日上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与来华进行工作访问的韩国总统卢武铉举行会谈。双方就两国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了重要共识。两国元首一致同意,不断深化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为维护和促进半岛及东北亚和平、稳定与发展而共同努力。

14日下午,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关于朝鲜核试验问题的第1718号决议,决议要求朝方放弃核武器和核计划,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并决定针对朝方核、导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领域采取制裁措施。决议排除了授权使用武力的可能,未对朝鲜实施全面制裁,并表示将视朝鲜遵守决议情况调整、暂停或取消对朝制裁措施。

20日,欧盟非正式首脑会议在芬兰著名的冬季运动之乡拉赫蒂闭幕。此次会议既没有像去年欧盟秋季峰会那样讨论欧洲社会模式等问题,也没有急于为遭受重创的《欧盟宪法条约》寻找突破口,更没有将欧盟扩大进程等话题纳入议程。会议围绕创新、能源和移民这三个与欧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磋商并达成广泛共识,提出务实谋发展的新举措。

23日,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今天宣布一项5亿澳元环境计划,旨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变暖。与美国一样,澳大利亚尚未签署《京都议定书》。由于这个原因,澳大利亚被认为是“环境坏孩子”,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与此同时,有关气象专家认为,澳大利亚目前遭遇的百年罕见干旱与气候变暖有密切关系。面对严酷现实,霍华德政府这才下定决心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24日,德国总统办公室发表声明说,总统克勒拒绝签署一项旨在对德国空中交通控制网络实行私有化的法案。这是克勒首次拒绝签署默克尔政府提交的法案。

声明说,克勒认为,这项法案没有给予国家足够的空中交通控制权,违反了德国宪法《基本法》中的有关条款。因此,克勒根据《基本法》赋予的权力拒绝签署该法案。

26日,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开始就含有制裁伊朗内容的安理会决议草案进行磋商。六国当天下午在英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驻地就草案文本进行了首次磋商。此前,英、法、德三国在与美国协商后于24日晚间向中、俄散发了这份长达7页24款的决议草案。据此间外交人士透露,由于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对决议草案的分歧较大,六国之间的磋商有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在六国就文本基本达成一致后,该决议草案才会向安理会其他10个非常任理事国散发以供讨论。

31日,伊朗原子能组织核燃料研究所所长甘纳德代表政府正式承认,伊朗中部纳坦兹的核设施新增设的164台离心分离机最近开始运转,已经制造出了浓缩铀。

二、联合国改革

1.联合国改革问题

  2004年11月30日,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任命的“威胁、挑战和改革问题名人小组”公布了他们向秘书长提交的报告——《一个更安全的世界:我们共同的责任》。这份报告全面审视了全球在21世纪所面临的六大威胁,并对联合国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必须作出的改革提出了101项具体建议。

  2005年3月21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大发表讲话,提出了关于千年首脑会议后续行动的报告:《大自由:为人人共享发展、安全和人权而奋斗》。这份报告是在安南所任命的联合国改革问题名人小组和“执行千年目标专家委员会”的研究和建议基础上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今年9月举行的世界各国首脑会议做准备。《大自由》报告从发展、安全、人权和联合国改革四个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希望各国领导人能够就此达成新的共识,以应对发展、安全和人权的挑战。

  然而,事与愿违,自《大自由》报告发表以来,各国对联合国改革的关注完全集中到安理会扩大的议题上来。很快,日本、德国、巴西和印度组成的“四国联盟”,由巴基斯坦、意大利和韩国等国组成的“团结谋共识”运动,非盟和美国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安理会扩大方案,各方争议不断,尤其是“四国联盟”为获取各方支持而不停奔走,不顾各方的反对将提案提交联合国大会进行讨论,谋求在联合国大会就草案进行表决,希望就此达成一致。

  2.几种安理会改革方案

  (1) “四国联盟”的方案

  2005年5月16日,由日本、德国、巴西和印度组成的四国联盟邀请70余国的代表在德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驻地举行闭门会议,并在会上正式提出了一项安理会改革的框架决议草案。根据该决议草案,安理会扩大将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就安理会扩大的方案和程序通过框架决议;第二步是选举新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三步是就修改宪章通过决议。决议草案要求增加6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其中亚洲和非洲各获2个新增常任席位,西欧和拉美各获1个新增常任席位;同时增设4个任期2年的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其中亚洲、非洲、东欧和拉美各获1个新增非常任席位。

  7月6日,由日本、德国、印度、巴西组成的“四国联盟”正式向第五十九届联合国大会秘书处提交了关于安理会扩大的框架决议草案,要求增加6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表示将寻求联大在7月底之前进行表决。7月11日、12日联大就四国联盟的草案举行公开辩论,辩论显示各方对这一方案存在很大分歧。非洲联盟计划要向联大递交新的决议案,由巴基斯坦、意大利、阿根廷等国组成的“团结谋共识”集团也准备提出他们的安理会改革决议草案。辩论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反对强行表决,有关安理会改革的主张各有不同,各国分歧依旧。7月13日,辩论暂时停止。

  7月15日,非盟同四国集团磋商会议在伦敦举行。会议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在53个非盟成员国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埃及和阿尔及利亚反对四国集团新增常任理事国的建议。7月17日,日本、印度、德国和巴西(四国联盟)外长与部分来自非洲联盟(非盟) 成员国的外长就安理会扩大问题举行谈判,双方未能就消除有关安理会扩大问题的分歧取得任何进展。

   7月25日,四国联盟与非盟外长在日内瓦再次举行会晤。8月4日,非洲联盟举行紧急首脑会议,会议未能就合并四国联盟决议案问题拿出结论、达成共识。

  (2)非洲联盟的方案

  2005年7月13日,非洲联盟正式向第五十九届联大提交了有关安理会扩大的决议草案,要求增加6个拥有否决权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5个非常任理事国。其中,非洲将获得2个常任席位和2个非常任席位。

  (3)团结谋共识运动的方案

  2005年5月27日,作为四国联盟对立面出现的由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组成的“团结谋共识”运动向第五十九届联合国大会主席让·平提交了一份工作文件。这份文件建议,对《联合国宪章》第二十三条进行修改,将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从目前的10个增加到20个。扩大后的安理会所有非常任理事国任期将为2年或3年,可以连选连任。至于连选连任的标准和席位轮换的办法,由各地区国家自己协商决定。文件建议对宪章中有关安理会投票的规定进行修改,规定扩大后的安理会通过决议所需赞成票为15票。文件还对改进安理会的工作方法提出了5项建议,其中包括限制否决权的使用,增加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以及扩大非安理会成员国对安理会工作的参与。

  (4)美国的方案

  对于安理会改革问题,美国于6月2日向主要同盟国家公开了其基本方针:第一、不会给予“新常任”否决权;第二、常任、非常任增加的数目应控制在最小数目;第三、与按照地域分配理事国席位的方案相比,美国更重视对联合国的贡献;第四、坚决支持日本入常。6月16日,美国国务院就联合国安理会的扩大问题明确表示,只支持增加包括日本在内的两个常任理事国以及2至3个非常任理事国的方案,并强调新任常任理事国不拥有否决权。

  3.中国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的立场

  2005年6月7日,中国外交部就联合国改革问题发表《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立场文件》,阐明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的5项原则及安理会扩大的6点意见。文件宣布,中国认为,联合国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1)改革应有利于推动多边主义,提高联合国的权威和效率,以及应对新威胁和挑战的能力。

  (2)改革应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特别是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加强国际合作等。

  (3)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在安全和发展两方面均应有所建树,特别是扭转联合国工作“重安全、轻发展”的趋势,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推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

  (4)改革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会员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关切。应发扬民主,充分协商,努力寻求最广泛一致。

  (5)改革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有助于维护和增进联合国会员国的团结。对达成一致的建议,可尽快作出决定,付诸实施;对尚存分歧的重大问题,要采取谨慎态度,继续磋商,争取广泛一致,不人为设定时限或强行推动作出决定。

  在有关各方关注的安理会改革方面,文件认为,安理会改革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扩大问题,也包括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方法等重要问题,并且应遵循以下原则:

  (1)提高安理会的权威和效率,增强其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的能力。

  (2)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性。

  (3)应让更多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有更多的机会轮流进入安理会,参与其决策。

  (4)坚持地域平衡原则,并兼顾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代表性。

  (5)涉及各地区的改革方案应首先在有关地区组内达成一致。中方认为,一些国家倡导的地区轮任原则值得重视和考虑。

  (6)坚持协商一致,反对人为设时限,反对强行表决尚有重大分歧的方案。

  4.胡锦涛关于联合国改革的阐述

  9月15日,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当前国际形势及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对加强联合国作用、推动联合国改革、促进国际发展合作等问题提出了具体主张。胡锦涛指出,我们应该通过合理、必要的改革,维护联合国权威,提高联合国效率,增强联合国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能力。联合国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改革应该重点推动联合国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安理会改革要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代表性,让更多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有更多机会参与安理会决策。

  9月15日下午,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圆桌会议,并发表题为《坚持民主协商,推动改革进程》的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面对新形势,联合国面临着新挑战。我们应该抓住历史性机遇,对联合国进行合理、必要的改革,使之更好地履行联合国宪章赋予的职责。胡锦涛在讲话中就联合国改革问题提出四点看法:

  第一,要着眼大局,坚持原则。联合国改革事关联合国的前途命运,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本着对各国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妥善加以处理。改革应该有利于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更好地发挥联合国作用,维护会员国的共同利益。这是衡量一切改革措施的重要准绳。

  第二,要发扬民主,广泛协商。联合国改革涉及各方切身利益,应该充分酝酿、广泛协商,尊重各方意见,照顾彼此关切。只有这样,改革才能得到广泛支持,才能具有坚实基础。

  第三,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联合国改革确有紧迫性,但越是紧迫越要把握好节奏,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对已有或能够达成共识的改革措施,可以尽快决策,及早落实。对尚有较大分歧的改革措施,可以进一步交换意见,寻求共识。这样,既可以推动改革多出成果,又可以维护会员国团结,保证改革成果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第四,要把握重点,全面推进。联合国改革涉及安全、发展、法治、机构改革等各个领域,需要统筹规划。发展中国家占联合国会员国三分之二。发展中国家的意见应该得到充分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应该得到切实维护,这是联合国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加大联合国在发展问题上的投入,推动如期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应该成为联合国改革的重中之重。

  5.联合国60周年首脑会议

  2005年9月14至16日,联合国60周年世界首脑峰会在纽约举行,大会通过《成果文件》,新的改革方案在消灭贫穷、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加强安全及保护人权方面只取得了有限的进展。各国承诺将就联合国改革问题采取行动。

  此次首脑会议还同意设立“和平建设委员会”,帮助经历冲突的国家进行恢复与重建。各会员国再次重声了2000年联合国千年峰会确立的目标,到2015年将世界贫困人口降至目前的一半。

  大会通过保护平民免受屠杀及种族清洗的协议,该国际协议主要是阻止卢旺达、波斯尼亚及科索沃等国出现的大屠杀行为。

二、全面了解大国关系的调整变化,正确认识当前的世界格局

当前,国际战略态势进入新一轮调整期,秩序之争更趋深刻和复杂。总的特点是:单极与多极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影响国际战略态势变化的主线,美仍是推动大国关系和国际地缘政治形势演变的主导性因素,美俄矛盾增加,美与其盟国关系进入新一轮整合期,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地位有所提高。

美国在全球力量对比中虽然继续保持“一超”强势地位,但经济增长中心多元化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由于美国经济增长过快于欧洲、日本而造成的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向美国倾斜的趋势。无论是其在世界总产值所占份额还是其软实力,美均逐渐脱离其巅峰状态。美对外战略谋霸实质未变,但手法和策略在布什政府第二任期内出现重大调整,单边主义锋芒有所收敛,转而实施单边与多边并重的策略;在继续推进全球反恐和防扩散的同时,战略重心开始向防范和遏制中、俄等潜在大国挑战回摆;改善并加强与欧、亚盟国关系;试图以“民主”旗号强化美受损的软实力。

欧盟围绕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深化经济与社会改革,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推动复苏的多数因素属短期因素,恐难长久维持。若干制约欧盟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将长期发挥作用,直接影响欧盟的国际行为能力,特别是要明显反映在欧美、欧俄、欧中以及欧盟与中东、北非国家的关系上。另外,欧盟宪法条约仍是悬案,欧洲一体化前景仍不明朗,欧盟目前的自身建设陷入困境。

俄罗斯经济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亮点之一。俄在国际舞台上频频出招,其主动进取的新态势十分抢眼。在独联体事务上与美抗争,利用能源武器敲打“西靠”的离心势力;积极参与热点问题的解决,挑战美的单边主义,使国际社会再次看到一度沉寂之后俄重新发挥大国作用的身影。

在美日同盟不断强化的今天,日本利用美国的支持,正在通过“争常”、“修宪”等方式一步步朝着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目标迈进。在“争常”未果后,在联合国会费、“中国威胁论”等问题上做文章。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下半年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结果,将会直接影响到今后一段时期内中日关系的走向。

三、世界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呈现新趋势,深刻认识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出现多个增长中心,国际力量对比向有利于多极化方向变化。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并呈现出多个增长中心拉动的局面。

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分布的新态势对于国际政治格局发展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出现共同繁荣。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良好势头不仅见于中、印、俄等发展中大国,而且体现在非洲等地区的中小国家。二是俄、日力量止跌转升,欧洲经济竞争力由强转弱。这种变化对大国关系互动和国际战略平衡演变趋势也有深刻影响。

全球经济走势相对平稳,但其背后所酝酿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短期内我国经济面临的整体外部环境良好,但在具体领域,我国经济将遇到一系列外部冲击和压力。一是国际油价长时间在高位运行会对国内企业的经营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第二,全球经济失衡可能把我国置于风口浪尖之上。我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在一定程度上还承担着东亚地区对欧美市场的贸易顺差。因此,全球经济失衡调整引发我国对外贸易摩擦与汇率升值压力将难以避免。第三,日本经济的全面复苏有可能会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产生重大影响。第四,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波动增加,有可能对全球经济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产生较大的冲击。第五,虽然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市场走势与我国房地产市场走势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对全球经济的走势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

四、全面看待联合国改革问题,认清改革台前幕后的各方较量

联合国改革是下半年国际问题中的大事。联合国改革今年已经取得两项成果,一是设立了人权理事会,二是建立和平建设委员会。但联合国改革仍面临诸多难题。我国已发布全面阐述有关联合国改革问题立场的文件,分四大部分对中国在发展问题、安全问题、法治、人权与民主以及加强联合国等方面的立场进行了阐述。

挑选下一届联合国秘书长程序启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将于12月底卸任,各方的较量已经拉开了帷幕。当前的焦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由什么地区推出合适人选,二是推出的人选能否为联合国成员国特别是五大常任理事国所接受。按照秘书长由不同地区轮流担任的惯例,下一届应由亚洲地区推出合适人选来担任。中俄两国均已表态秘书长由亚洲接班。而美英提出“只挑能人>搞轮任”的言论,反对亚洲推出的人选,挑选合他们意图的人选来担任。目前,泰国副总理素拉革、韩国外交通商部长潘基文、斯里兰卡总统特别顾问贾杨塔·达纳帕拉等人正在积极筹备竞选。确定下一任秘书长是世界的一个重要选择,台前幕后的外交磋商将贯穿整个竞选过程。

美日各提出联合国会费分担新方案。美国和日本分别向第60届联大负责预算问题的第五委员会提出2007年~2009年联合国会费分摊比例计算方案。美国要求按照各国货币购买力平价计算出成员国应缴纳的会费。日本提出,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设立最低限额,即都至少负担会费3%或者5%,同时保留22%的“封顶”规定。美国以联合国会费作要挟,企图迫使联合国改革屈从于美国的意志和愿望。日本则是把会费问题与“入常”联系在一起,欲用“经济外交”手段向联合国施加压力。美日重议会费分担提案,试图以会费作筹码达到各自的政治目的,只会遭到国际社会更为强烈的谴责。

安理会改革还有变数。“四国联盟”、非洲联盟和“团结谋共识”运动曾于去年分别向第五十九届联大提交有关安理会扩大的决议案,但三项议案均因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而未能被付诸表决。巴西、印度和德国向第六十届联大秘书处提交了一项由这三国联署的安理会扩大决议草案,日本则单独提出安理会改革新决议草案,非盟也未放弃“入常”的努力。在“入常”问题上仍充满诸多变数。

五、针对地区热点的发展变化,深刻理解世界地区局势紧张对世界形势发展带来的影响

目前来看,热点地区形势有起有落,现行国际安全秩序面临严峻挑战。非洲总体形势趋稳;南亚局势缓和,“颜色革命”对中亚冲击有所平息,但巴以、伊拉克、伊核、朝核等热点问题不容乐观,或持续动荡,或陷入僵局。黎以战争及其引发的各方势力的角力为本来就动荡的中东局势带来了新的变数。

今年是中非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我在今年1月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对新形势下中国不断巩固和发展中非关系做出政策诠释。11月将在北京召开中非合作论坛首届峰会及第三届部长级会议,中国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中非关系全面深入发展。

当前,伊朗核问题错综复杂。欧美诱压并举,伊固守铀浓缩权利,与美周旋。大国和地区强国纵横捭阖,旨在避免自身利益受损。囿于诸种制约,美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更迭伊政权的目标。伊核问题将是一场长期博弈,并将对大国关系演变和中东力量对比产生重要影响。

朝鲜半岛局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复杂因素。朝鲜试射导弹引起国际社会关注,日本试图借此挑起事端,恶化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亚的局势。中国政府表示:中国一向致力于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谈判和平解决半岛有关问题,反对任何导致半岛局势紧张的行动。并希望有关各方以大局为重,多做有利于半岛和平稳定的事。

与此同时,非传统安全威胁如国际恐怖主义、重大自然灾害和传染性疫病影响亦呈上升趋势。这种背景折射出当前国际安全秩序中的双重问题。一是在应对传统安全问题方面,传统国际安全秩序正在被打破,而新的秩序尚未形成。美国在防扩散领域试图创建新的机制,在地区核问题上执行双重标准,刺激部分国家选择拥核自保,这不但引发或恶化了有关地区热点问题,而且使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濒临崩溃,国际安全的基石有坍塌的危险。二是在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方面,现行国际秩序的保障功能相对滞后,有待建立更加有力、高效的国际合作机制。

六、深入了解周边形势发展特点,加深对我国外交政策和战略格局的认识

在我国的外交战略格局中,“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关系是重要舞台”。今年,我国政府格外重视巩固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睦邻互信继续增强,周边安全合作与对话将更趋活跃。

我国周边区域合作出现东西两翼齐飞、南北连成一片的良好态势。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已经启动,安全对话进展良好。上合组织安全合作不断深入,经贸合作稳步推进,影响不断扩大。南盟接纳我为观察员,为我国参与南亚区域合作铺平了道路。但我国周边区域合作组织不同程度上出现成员国利益趋向多元、协调难度增加、面临其他组织的竞争等问题。美、俄、日、印等大国在我国周边各自谋求利益,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我国对周边区域合作的参与推进。

中日两国政治僵局将持续,经济关系不会出现结构性逆转,今后我国将继续被日本视为重要贸易伙伴,两国在能源及多边领域合作趋于复杂。下半年,日本大选存在很多变数。对此,我国政府的政策是既要理性思考、从长计议,也要讲究策略,在维持两国关系不致走向全面对抗的同时,力求保持我国对日外交主动。

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的利益共同点日益增多,双边合作的基础不断扩大,对话与交往的领域不断深化与拓展。两国启动了战略对话,加强了两国的政治互信和战略沟通,经贸联系日益密切,在区域合作平台上也加强了联系。当然,中印关系并非一片坦途。边界问题以及现在国际上热衷的“龙象之争”话题等,成为两国关系的国际干扰因素。